学员作品: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“十宗最”

发布时间:2014-08-19 10:09:23 中国文化网

 

  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“十宗最”

  东北师范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张轶楠

  为期半个月的课程学习已经快要接近尾声,这次课程的密度如此之大,确实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。回顾在上海交大这段特殊的经历,身为交大一份子的我决定用“十宗最”的方式来讲述我眼中的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。

  【人物篇】

  1. 最敬重——童兵

  已经73岁高龄的童兵教授在两个小时的演讲中全程是站立完成的,当工作人员将椅子拿到台上,请他坐着再继续进行的时候,他果断地拒绝并说道,我站着给同学们讲课更舒服。作为中国新闻学术界的领军人物之一的童兵教授,在讲述每一个理论、每一个学术概念的时候,都可以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话将其说清楚,尽量让每一位同学明白他所说的内容,我的内心油然而生对童老深深地敬意,也十分荣幸能够有机会聆听童兵教授的课程。

  2. 最欣赏——孟波

  新浪网副总编辑孟波先生是这次大讲堂嘉宾中我最为欣赏的一位。年轻有为、处事沉稳的孟波先生,让我看到了新媒体时代从事新媒体工作者应有具备的能力和朝气。在讲述“传统媒体转型的十个方向性思考”话题中,他所提出的“十个反思”和“十个转型”也都是一针见血,从根本找准了问题和出路,让同学们很清楚地听明白他所讲的内容。因此,个人魅力无限大的孟波先生也是我这次最欣赏的演讲嘉宾。

  3. 最明晰——沈阳

  清华大学的沈阳教授在短短半个小时的演讲中用“数据+案例”的模式征服了大多数同学。对问题透彻的分析,再加上思维敏捷、口齿清楚,不得不给沈阳教授一个赞!同样的年轻有为,让我看到了新闻学术界正在燃起的一颗新星。

  4. 最亮丽——刘幼俐

  远道而来的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传播学刘幼俐教授,是一位温文尔的女性。她就像是南国的一缕清风,给正处于闷热中的大讲堂学员带来一丝清凉。两个小时的演讲第一次让我觉得时间过得如此之快。知道了更多的关于OTT各国使用与发展的信息,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。也谢谢大讲堂让我有幸遇到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女教授。

  5. 最感谢——谢耘耕

  这次能够来到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学习,必须要感谢的是谢耘耕老师。因为在最开始的学员录取工作中,并没有给我发邮件。而我对于此次的学习我并不想错过,所以再三争取之下,谢老师给予了我这样一个跟大师近距离交流的机会,更重要的开阔了眼界。所以,一定要谢谢您。

  【事件篇】

  6. 最有价值的事

  此次的大讲堂活动,不管是上述所提到的童兵教授、刘幼俐教授,还是在现场有幸听到中国人大的郑保卫教授、原《焦点访谈》制片人刘庆生先生、加拿大学者赵月枝教授等等在学界和传媒一线工作的嘉宾的演讲。对我来讲,可以聆听到国内外如此多“大咖”们的思想,这就是最有价值的事情。

  7. 最开眼界的事

  在7月5日来报道的当天,当从思源门拿着重重的行李箱走进交大、前往陈瑞球楼的一路上,着实被交大的“大”所震撼。在课余时间,和小伙伴一起逛校园的时候,看到了遍布在校园里的餐厅、“全家”便利店、生活服务中心、咖啡馆等等这些生活“必需品”,着实觉得这才是标准化的大学校园,也更加喜欢这种校园环境。

  8. 最苦逼的事

  有开心的事情,那么也有令人烦恼的事情。从小生长在北方的我,几乎很少来南方。可能就是由于这种原因,让南方的蚊子和虫子发现了我们这样的新鲜“血液”,第一晚全身就被盯了无数个包。实在是被吓到了,和小伙伴买了蚊帐、电蚊香、花露水等设备,这才有所安心。

  9. 最无奈的事

  大讲堂每天的课程安排量都特别大,这对于我来说,最令自己无奈的事情就是体力不支,好几次在嘉宾演讲十分精彩的时候,由于自身精力不好而无法集中精力认真听讲,让自己很捉急,也很无奈。但大多数的时候,还是尽全力保持精力的集中。

  10. 最值得纪念的事

  能够参加“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”这次活动,对我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事情。无论在这为期半个月的时间中有过多少欢乐和难过,我想在以后的日子中,回忆起这段特殊的经历,都是最有纪念意义的事情。所以,来参加大讲堂的活动我依然感到十分的荣幸。

  日子总是过得很快,一转眼已经从刚来到快要结束了。我以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“十宗最”来纪念我与大讲堂的点点滴滴,希望给我、给第五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都能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。有缘再相见!

编辑: 来源:中国文化网综合
0
延伸阅读
a04-正文-广告01